「公司史」马化腾和腾讯帝国
互联网经济建立在一个激进的社会假设之下,即认为现代社会在 不可避免地逐步朝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 ——大卫·柯克帕特里克(美国财经作家)
讲到互联网经济,作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腾讯,是一个避不过去的坎。腾讯和马化腾被人提起过无数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马化腾本人却很少接受采访,也不太出席公开活动。
这种神秘感就让我很好奇,马化腾本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一个人可以让腾讯一步一步从一个小作坊,发展为现在的庞然大物的?我们对现在的腾讯比较熟悉,但是他在被大众熟知之前,腾讯又是什么样子的?
创立腾讯前
马化腾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很正常的,就读于深圳中学,随后在1989年考上了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马化腾在深圳中学时,是天文兴趣小组的成员,这也是他唯一参加的课外兴趣小组。在找到哈雷彗星之后,马化腾拍下了照片,还兴奋地写了一篇观测报告,投寄到北京,结果获得观测比赛的三等奖,得到了40元的奖金,这是马化腾赚到的第一笔钱。从此之后,对天文的爱好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在上大学之后,马化腾在计算机上的天分在大学里也很快就显现了出来,尤其是他善于实现产品的能力。在他大学时,靠着C语言和图形化界面上的特长,做出了一个图形化界面的股票行情分析系统。其中包括着技术分析、函数算法,甚至还自带了一套汉字输入法。
在这个时期,马化腾只能说是一个热爱天文和计算机的年轻人。在这大学四年中,他没有担任过什么学生干部和一 些协会的岗位。他他这一届学生中,他只是一个长的挺秀气、挺聪明的一下理科生,偶尔在机房秀一秀自己的技术。这时候还看不出来,他在管理上有着多么出众的才能,能支撑起。
在毕业之后也遵循着比较正常的今生轨迹,找了一个跟专业挂钩的通信公司 - 润迅通信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了一个专注于寻呼软件开发的软件工程师,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也不算正常了说实话,润迅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技术水平挺高的大公司了。随后,在1998年,就开始离谱起来了。
他运用了之前5年在寻呼软件的经验,在成为了开发部主管之后,他相信自己看到了属于未来的一抹曙光(修辞),创办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马总的装逼之路就此开始了。
初创腾讯
1998年春节后的某一天,马化腾约张志东聊天,在润迅公司所在的金威大厦附近的一间咖啡店里,他突然对张志东说:“我们一起办一家企业吧。”
马化腾这个人有一种特质,他其实有一种敢于舍得并冒险投入的决绝禀赋,或许时来自于来自于潮汕人的祖传天性吧。而且据一位当年的网友会议,现实生活中不喜交际、羞于表达的马化腾在虚拟世界里却是一个十分活跃的人。
“他在网上简直就是一个话痨,总是喋喋不休地跟你反复讨论一个技术问题。他重视每一个‘马站’用户的意见,会不断地写邮件,从不厌烦。”
他的创业并不是慢慢开始的,他和他的一位他的中学同学 - 张志东 - 立马辞了职。花了几个月时间来寻找创业伙伴。他们找到了陈一丹、许晨晔这些有船业上优势的人。和曾李青,不像前四位的工程船业出身,是一位性格开朗能言善辩的销售专才。
这里有一个关于注册公司名称的趣事,在注册公司名称时,决定都取“讯”作为尾缀,表示与“通讯”有关,而前缀的选择则发生了一些周折。最早是准备取名叫网讯,第二备选是捷讯,第三是飞讯,第四个备选项才是腾讯。工商登记的时候说就‘腾讯’可以,才取的腾讯这个挺有个人色彩的名字。
类似于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马化腾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把的互联网与寻呼机联系在一起,开发一款软件系统,能够在呼机中接收到来自互联网端的呼叫,可以接收新闻和电子邮件等等。马化腾把这套系统称为“无线网络寻呼系统”,它的销售对象是全国各地的寻呼台。这想法看上去不错吧,但是后来事实狠狠的打了马化腾的脸。
但是为什么呢?不是因为这个点子不好,而是他违背了一条非常简单却不易被察觉的竞争原则:在一个缺乏成长性的产业里,任何创新都很难获得等值的回报,因而是没有意义的。自然,迎接他们的是一连串的沮丧。除了河北电信,全国再没有一家寻呼台愿意出20万元购买这套软件,马化腾的报价越来越低。
再后来,等腾讯借鉴了一款丹麦开发的即时通讯软件ICQ,研发出了属于腾讯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OICQ后,公司才开始有了起色。这款软件就是后来闻名全中国的通信软件QQ的前身,也是腾讯翻盘的起点。
但是腾讯这样一个当时被边缘化公司是如何竞争过那些当时的主流门户网站,以后来者居上的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手的麻痹与羸弱,二是技术的微创新。
在对手方面,ICQ在被美国在线购买后,三位创始人因为不愿意离开以色列而退出,财大气粗的美国在线此时正在浏览器市场上与微软死磕,所以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于ICQ。张志东后来曾与美国在线的高管在一个场合交流,他问对方:为什么在购买了ICQ之后却没有好好经营?对方竟不知如何回答。至于国内的三个对手,台湾资讯人受到种种政策上的限制,始终不知道如何经营格局庞大的大陆市场,南京的北极星是一家以棋牌游戏为主业的公司,在“网际精灵”上缺乏坚决 的投入,而飞华开发的PCICQ只是广州信息港里众多服务项目中的一个,从来没有被看成是一个战略性的产品,国有企业的体制更是跟不上快速的迭代竞争。
技术方面,腾讯做了几项日后看来非常成功的微创新。
第一是:“我们的用户会在哪里上网?”在1998年,和个人电脑已经很普及的美国不同,中国的个人电脑普及率不足1%,绝大多数网民都是在网吧上上网的,每次上网经常是在不同的电脑上线,通常每次换个电脑之后,原来的消息和朋友列表都不见了,显然是挺烦人的。而OICQ解决的这个问题,他们创新的把消息内容和朋友列表从客户端移到了服务器,这样从任何一台电脑上网都可以看到相同的内容
第二个重要的创新,是在软件的体积上。那时候上网是还是用拨号的,普遍的上网带宽是14K、28K,54K就是很快的了,而一个ICQ软件的体积起码有3MB到5MB,下载一个软件要几十分钟,速度之慢是可以想象的。这时候吴宵光,腾讯的技术大拿,把OICQ的体积缩小到了220KB,5分钟就可以下好,和其他产品相比简直是降维打击。
扩张
但是真正让腾讯活下来的并且开始快速扩张的,并不是给予腾讯大量资金的风投,而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
他描绘出了一种生意模式:鼓励拥有手机的OICQ用户通过短信的方式进行注册,开通“移动OICQ”,这样就可以把电脑与手机打通,实现双向交流;腾讯把用户引导到手机上去,产生内容,然后与移动运营商分成。这是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模式。随着新成立的中国移动公司推出了“移动梦网”业务,也就是通过短信推送的方式为手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增值服务,造成了一个独特的短信爆发现象,所有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增值服务提供商(SP)都获得了令人吃惊的利润。腾讯作为最大的合作伙伴,成为了最大的得益者。在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苦苦挣扎寻找一种盈利模式的时候,腾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成为第一个实现盈利的互联网公司。
时间向后推移到腾讯推出QQ之后,腾讯创新的推出了“群聊”这个新功能。他们找出了下一个划时代的操作,如何使这个日渐形成的虚拟社区具有人格化的特质,并因此创造出一个盈利模式。
网络也是一个世界,一个我们可以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世界,“阿凡达(Avatar)”提供了这种可能。——腾讯“阿凡达项目”计划书
在推出QQ两个月后,腾讯宣布“QQ秀”——QQ虚拟形象系统正式收费,QQ用户可以用Q币购买衣物、饰品和环境场景等设计自己的个性化虚拟形象。在QQ秀商城中,有各种虚拟物品——仙女装、职业装、墨镜、项链,它们的售价在0.5元到1元之间……这些虚拟物品可以依照自己的需要随时更换,也可以作为礼品送给自己的QQ好友。这一个性化的虚拟形象除了在QQ头像上显示之外,还将在QQ聊天室、腾讯社区、QQ交友等服务中出现,也就是说,QQ秀让一个网民在虚拟世界里重建了一个虚拟的自己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一个QQ秀形象有效期为6个月,之后用户需继续付费购买。
因为QQ秀衍生出的在线支付需求,腾讯也恰好在这个时候推出了以Q币流通的支付体系,在没有统一在线支付方式的中国创造了一种支付体系,也为后来处处可见的微信支付体系打下了基础。
上市
在MIH给腾讯估值了6000万美元后,而且给腾讯投了数千万美元后,他们继续努力于股份的增持,以32.8%成为第二大股东,并同时开始谋划上市事宜。
在紧张的工作中,刘炽平回忆说:“他们都是一些特别较真的人,很单纯,甚至有点书呆子气,与我之前接触过的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都不同。在写招股书的时候,有些部分是例行公事,比如行业现状、趋势分析等等,可是马化腾和其他创始人一字一句地斟酌,有时还会激烈地争论。在对于未来的预测上,他们不愿意写上可能做不到的数字。”
在上市之后,腾讯的发展路线也渐渐为大众所熟知了,在2005年8月,马化腾第一次向媒体宣布了腾讯的新战略主张:“腾讯希望能够全方位满足人们在线生活不同层次的需求,并希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
之后还有和互联网四大天王“谷歌,雅虎,eBay和MSN”的竞争(因为腾讯把他们所有的业务都干了,俗称抄袭),QQ空间QQ宠物的异军突起,腾讯如何在娱乐领域和金融领域快速拓张并成为一方霸主。在2010年7月24日,被释放了出来。各大网站突然被一篇檄文般的长文覆盖了,《“狗日的”腾讯》封面上是围着红色围巾的企鹅身上被插上了三把滴血的尖刀,骂的就是“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平台拒绝开放”。
大概就是这些,后续的故事大家也就更熟悉些,本文就先略去了。
参考文献
[1]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吴晓波